光明网评论员:抓取个人隐私就是抢劫
【阅读提示】曝光个人信息“黑洞”!有平台号称一天处理100亿条数据
光明网评论员:央视3•15晚会曝光了疯狂窃取个人隐私的信息黑洞,据称偷个人信息的获客公司每日处理百亿条数据。有媒体随后补充了企查查数据:国内现存745.38万家软件开发相关企业,今年截至目前已注册28.28万家相关企业。
不必看原报道视频,上述摘要已经能把情况勾勒个大概:一是个人隐私数据的非法获取,已经规模化、产业化,且在快速壮大;二是对此黑产的治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工具箱,甚至治理目标都是模糊的。普通人厌恶但默认“刚验出怀孕就接到母婴用品推销”“刚谈到房子就收到中介信息推送”,监管部门默认民不举官不纠。即便隐私是权利、数据是财产,人们也没有喊出一句:这就是抢劫。
不是么?传统抢劫通过物理暴力劫取财物,个人隐私窃取依托技术手段非法获取数据,二者均符合“非法占有+强制取得”的特征。抢劫行为的损害通常局限于特定时空的财产损失,而一条被盗取的身份证信息可能被多次转卖至诈骗、洗钱、广告营销,形成跨地域、跨领域的连锁反应。从这个角度说,前者的个体化危害肯定大于后者,但后者的系统性风险胜过前者。
让二者实现同等强度的法律规制当然不合理,问题是个人隐私获取的惩治力度始终偏弱。中国已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入刑,但“情节严重”的认定标准长期模糊,司法实践中往往以信息条数作为主要量刑依据,忽视数据敏感性、使用场景等关键因素。2022年,某电商平台泄露2.3亿用户数据仅被处50万元行政罚款,与其年营收规模相比,惩戒力度显失比例。
执法效能的差异同样值得关注。传统抢劫案件依托成熟的技术手段,2023年全国现案破案率达97.2%。而个人信息犯罪涉及电子取证、跨境数据追踪等技术难题,基层执法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。数据权属界定不清、平台责任认定模糊等制度短板,也进一步加剧了执法困境。在今天的中国城市,人们其实已经很难听到哪里发生劫案的消息,而如果要问谁从来没有被偷过信息?估计成年人中一个答“我”的都没有。
别忘了今天我们讨论信息隐私的大前提:数字时代的基本人权,内涵已经很不相同。从这个前提出发,一些非肉身式的侵犯,也需要以规制暴力犯罪的决心推进。比如,能否根据信息类型、使用场景、危害后果建立分级惩处机制?对于非法获取人脸、声纹等生物特征数据的行为,要不要参照抢劫罪中的加重情节处理?对于数据的流转,要不要建立和资金流转一样的动态监测平台,由网信、公安、工信等部门推进协同治理机制?
这些未必是经过严密推证的方案,只是一些启发性方向。不过想想这些,总比看着普通人一个一个费劲地“保存证据”“自己举证”要好——这和自己抓劫匪有什么区别呢。
(转载请注明来源“光明网”,作者“光明网评论员”)
【上一篇】靠什么维护“舌尖上的安全”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- 03-26 全国政协委员王晶:以数字公民建设筑牢数据安
- 03-26 为直播电商立规矩,给消费者权益添保障
- 03-25 光明网评论员:抓取个人隐私就是抢劫
- 03-25 打击个人信息“标签化”贩卖,监管与防护要“
- 03-25 聚焦AI应用、新型显示、光伏创新 TCL亮相AWE 20
- 03-25 “博世i-Hybrid S 多能混动热泵系统”亮相AWE 202
- 03-25 让人工智能成为全球发展的普惠引擎
- 03-24 人工智能为中非合作打开新空间
- 03-24 【锚定2035·院士谈科学报国】践行“大食物观”
- 03-24 如何让规矩走在生意前头


阅读排行
推荐教程
- 01-16 释放开源潜能,加快构筑软件创新“朋友圈”
- 01-16 公共数据资源应当“富矿精开” _光明网
- 01-16 当AI遭遇“杀猪盘” _光明网
- 01-16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_光明网
- 07-25聚焦“水土湖草冰” 2023年江源综合科考启动
- 02-01 开启智能终端新纪元 AI端侧应用技术震撼发布
- 01-31 AED数字地图推出 构筑院前急救生命通道
- 01-31 共建“AI+教育”生态 打通落地高校的“最后一公
- 01-16 抖音电商全国830个产业带销售额过亿 _光明网
- 01-16 着力提升全社会网络素养 _光明网